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硕博招聘 > 科研院所硕士招聘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2023-2024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2023-2024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

2023-12-26 08:18:05
硕博招聘网
一、研究院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的一所高水平科研机构,于2018年6月落户宁波北仑,园区建筑面积10万平米。研究院成立以来,依托北航优势学科,聚焦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医工交叉等领域,以建设成支撑现代航空航天学科群发展,面向前沿基础研究、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的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研究院为总目标,通过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引育、成果转化三大平台,服务北航“双一流” 建设和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研究院已获批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科技资源支撑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浙江省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平台、精密电磁控制技术与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和高速高效磁悬浮机电装备宁波市工程研究中心等。承接各类纵、横向项目138项,其中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近30项(国家自然基金9项),各类竞争性经费合同金额约1.38亿元。同时,研究院依托航空、宇航、材料、仪器光电、自动化、机械、交通、可靠性等北航优势学科,初步建成30余个高能级科研平台,与央企和地方企业共建7个联合实验室。
二、招募对象
(一)全职科研人员:
1、海内外知名大学毕业的博士及出站博士后;
2、在国内外科研院所或高校工作,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
(二)全职博士后:
1、已取得博士学位且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年龄35周岁以下;
2、品学兼优,身体健康,有能力从事单位提出的科研课题开发的研究人员;
3、申请从事第二站及以上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获博士学位的年限不受限制。
三、引才政策
(一)薪酬
1、全职科研人员:参照国内一流科研院所标准,认定为宁波市高层次人才后,博士总薪酬不少于37万元/年,出站博士后总薪酬不少于40万元/年,副高职称总薪酬不少于44万元/年,顶尖、特优、领军人才一人一议,人才分类参照《宁波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条目(2022版)》。
2、全职博士后:在站时间一般为2年,各类资助合计不少于70万元(含日常补助、出站留院补助)。
(二)补助
1、享受宁波市提供的安家补助和购房补贴,一般不少于35万元;出站博士后可申请出站留甬补助40万元;(以上人才政策二选一)
2、世界排名前 200 高校博士毕业生可申请宁波市生活补贴10万元。
(三)科研配套条件
依托北航顶尖科研团队力量,结合“产学研用”体系建设,为博士后配备国内一流的科研条件。
(四)人才项目申报
鼓励并支持申请国家、省、市、区各级人才项目申报,并提供相应支持条件。
(五)职称
参加地方职称评定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职称代评。符合条件的出站博士后可申请直接认定副研究员。
(六)人才公寓
安排入住人才公寓或享受租房补贴,高层次人才租房补贴2000元/月,最高享受24个月。
(七)其他
协助子女入学、配偶工作等相关事宜;职工疗休养、体检等参照事业单位标准的工会福利。
四、招聘需求
序号
岗位名称
研究方向/岗位职责
岗位要求
1
增材制造方向科研岗
研究方向:
1、复合材料3D打印工艺研发;
2、增材制造高温合金设计及制备工艺;
3、高强特殊钢和耐蚀合金增材制造工艺研发;
4、面向增材制造的拓扑优化设计。
1、学历:博士研究生;
2、专业:金属增材制造、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冶金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
2
表面工程与服役性能评价方向科研岗
研究方向:
1、高性能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其耐磨耐蚀性能评价研究;
2、电加工/电沉积研究;
3、增材制造高性能合金电化学腐蚀/应力腐蚀/氢脆性能研究;
4、增材制造智能金属/表面涂层的功能化实现研究。
1、学历:博士研究生;
2、专业:金属增材制造、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沉积/电加工、金属腐蚀与防护、冶金工程、摩擦学、表面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
3
材料研究人员(陶瓷、靶材、表面处理、铝基复材)
职位描述:
1、负责带领团队开展金属材料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材料的制备、材料组织和性能的表征与评价以及损伤机理研究等,揭示材料-工艺-组织-性能间的内在关联的研究经验等;
2、熟悉金属材料制备工艺流程,对金属凝固成型理论有较深理解。
研究方向:
1、熟悉金属表面技术与处理研究;
2、熟悉使用粉末冶金制备研究金属(陶瓷、靶材);
3、熟悉陶瓷、金属零件产品开发流程,具有陶瓷、金属制备企业工作经验者优先;
4、熟悉Monte Carlo、 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铝基、铁基合金研究;
5、熟悉使用粉末冶金制备研究钨合金应用于核反应堆保护壁的研究(铝基复材)。
1、学历:博士研究生;
2、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力学等相关专业。
4
铸造研究人员
职位描述:
1、负责带领团队开展铝合金材料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材料的制备、材料组织和性能的表征与评价以及损伤机理研究等,揭示材料-工艺-组织-性能间的内在关联的研究经验;
2、熟悉铸造工艺,对金属凝固和铸件成型理论、凝固模拟有较深理解;熟练使用Procast、MAGMA等凝固模拟软件,熟悉UG等设计软件。
研究方向:
1、熟悉铝合金铸造零件产品开发流程,具有铝合金铸造部件企业工作经验者优先;
2、熟悉铝合金工艺流程和铸造工艺方案;
3、熟悉无机化学中土壤/金属制备研究。
1、学历:博士研究生;
2、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化学等相关专业。
5
工业CT高级研发人员
职位描述:
1、熟悉工业CT工作原理,能进行设备操作;
2、熟悉国内外工业CT技术及准备现状,能进行CT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3、掌握常见的工业CT和数字射线图像处理算法;开发工业CT图像处理算法;开发缺陷智能识别算法;
4、根据客户要求,定制设计个性化工业CT成像检测方案,对样品进行工业CT扫描检测,与客户进行技术交流,解答技术咨询;
5、作为负责人或骨干申请并完成各级科研课题;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发明专利或软著;撰写项目文档;
6、积极参与实验室检测资质建设;高效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1、年龄:35周岁(含)以下,学历:博士研究生;
2、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无损检测等相关专业;
3、具有RT三级证、CT二级证优先,具有数字射线、工业CT工作经验和研发经验优先;
4、具有良好的管理协调能力和文笔功底;具有较高的英语阅读、写作和口语交流水平;
5、具有优秀的沟通表达能力,性格大方开朗,工作责任心强,能适应北京、宁波等地出差办公。
6
飞天中心科研岗
研究方向:
1、智能柔性传感器的原理研究与应用开发、流动俘能、微纳流动、气动噪声等;
2、先进流动测量技术、流动控制、气动弹性、流固耦合等方向;
3、机器学习、数据驱动、数据融合与数据同化、数字孪生等方向。
1、学历:博士研究生;
2、专业: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内燃机、燃气轮机等相关专业。
7
高精尖制造中心科研岗
研究方向:
1、复合材料自动铺放技术及装备;
2、复合材料缠绕成型工艺与结构设计;
3、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增材制造工艺及装备;
4、复合材料结构优化设计与仿真分析;
5、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与结构设计;
6、自动化、机电控制、装备开发、智能制造、视觉检测、航空关重部件数控加工、装备智能诊断与智能运维等其它相关方向博士。
1、学历:博士研究生;
2、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机械工程、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自动化、航空宇航等专业;
3、应届毕业生或有复合材料相关工作经验者均可;
4、具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设计、制造和装备研发经验者优先考虑。
8
软件方向科研岗
研究方向:
路径规划软件设计和算法编制。
职位描述:
1、熟练使用相关编程语言进行软件开发,熟悉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
2、开发机床上位机软件,完成开发软件的测试,完成软件开发文档和软件说明书的编写;
3、对UG或CATIA等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专用数控轨迹的设计;
4、独立或协助申报科研项目,开展科研项目研究等。
1、学历:博士研究生;
2、专业:软件工程、计算机、自动化、机械工程、控制等专业。
9
车辆传动系统控制方向科研岗
研究方向:
1、熟悉车辆传动系统控制经验;
2、有车辆传动系统相关科研经验;
3、有电液控制相关科研经验。
1、学历:博士研究生;
2、专业: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等专业。
10
电机控制及设计方向科研岗
研究方向:
有电机设计、控制相关科研经验。
11
汽车分布式控制方向科研岗
研究方向:
从事汽车分布式驱动控制相关的科研项目。
12
装备可靠性与智能运维方向科研岗
研究方向:
结构健康监测与无损检测,机械故障诊断,大数据与智能运维,智能传感与测试技术,结构损伤智能感知与力学性能研究、极端工况下结构损伤表征与检测。
1、学历:博士研究生;
2、专业: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热物理、飞行器动力、测控、软件等相关专业。
13
磁悬浮装备中心科研岗
研究方向:
磁屏蔽舱与主动补偿控制技术、磁悬浮高速电机与控制技术攻关。
1、学历:博士研究生;
2、专业: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力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
14
先进机载中心科研岗
研究方向:
流体传动与控制、航空机载系统、智能机电装备、电机与电气、机电系统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新概念飞行器、飞行器控制、数字孪生、机载能源与电力、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加工成型等方向。
1、学历:博士研究生;
2、专业: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流体传动、航空宇航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飞行器控制、电子信息、工程热物理、飞行器动力、测控、软件等相关专业。
15
前沿中心科研岗
研究方向:
1.海洋领域技术研发;
2.先进机器人技术研发;
1、学历:博士研究生;
2、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
五、七个创新研究中心简介
(一)增材制造高性能结构设计与评价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中心依托北航“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研究平台,瞄准航空航天、能源动力、海洋船舶、轨道交通等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需求,结合宁波区域优势产业和商业环境,开展基于增材制造技术关键机械零部件及高端工模具创新结构设计新方法和新思路、增材制造结构件服役环境下性能测试评价方法研究,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增材制造创新结构“设计-评价-验证”体系化的技术创新与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宁波制造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二)高性能轻质结构功能材料创新研究中心
中心依托北航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双一流”A+学科等国家级平台,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宁波产业特点,聚焦以下四个方向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汽车轻量化材料与应用技术、铝基复合材料与应用技术、高纯微纳粉体与靶材应用技术和特种功能材料与装备技术。中心致力于将先进材料技术与产业相结合,努力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专业化科研创新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先进飞行器与空天动力创新研究中心
中心依托北航两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A+)、力学(A-),及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长航时无人机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人机工效与环境控制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航天器设计优化与动态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着力打造风工程与环境模拟试验、多场多尺度力学性能试验测试、新能源与动力系统试验等重大科研平台。
中心致力于汇聚属地化高水平科研队伍,积极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产生原创性、突破性和工程型、产业型科技成果,力争建成国内领先的技术服务基地和成果孵化基地、国际领先的创新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有力推动相关学科进步,支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高精尖制造技术与装备创新研究中心
中心依托北航“双一流”建设优势学科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面向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及高端装备等重大需求应用领域,开展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产业转化等工作。中心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设备仪器价值6000余万元,目前已建成先进复材结构产品制造技术与装备、航空关重部件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新型传动/智能驱动与控制、装备可靠性与智能运维管理4支科研团队,已具备开展相关工作的软硬件基础和条件。
   (五)精密仪器与磁悬浮机电装备创新研究中心
中心聚焦十四五“超高灵敏极弱磁场与惯性测量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使命任务,依托北航“仪器科学与技术”双一流A+学科、“惯性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精密电磁控制技术与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紧密结合宁波在高性能磁性材料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产业基础,共建校地合作的国际一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的多功能平台。
中心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前沿科学、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的量子精密测量与极弱磁传感技术所需的极限极弱磁场环境,开展高性能磁屏蔽技术以及磁屏蔽材料的前沿技术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
(六)先进机载机电与飞控系统创新研究中心
中心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控制工程、机械工程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与航空电机特色学科,建有北航“机载系统创新中心”、“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先进航空机载系统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入驻商飞—北航、航空工业洪都—北航两个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紧密围绕航空航天机载系统重大需求,聚焦“高可靠电液动力、作动与制动系统”、“高性能飞行器半实物仿真环境与智能机电液装备”、“新概念电推进飞行器及智能控制”等研究方向,重点突破以航空航天卡脖子元件、高端液压系统、高功重比电机系统、无人系统与控制器为代表的核心技术研发与成果应用。
中心力争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航空机载技术创新基地、机电液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基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支撑我国大飞机等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服务宁波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助力北航“双一流”建设。
(七)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中心成立于2023年8月,由研究院院长焦宗夏担任首席科学家,是研究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主战场,聚焦世界科技前沿成立的主要创新载体。中心以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任务,紧密结合世界科技发展形势,充分发挥校地、院企合作模式的优势,超前布局国际国内未来技术,深度开展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推动研究院朝着“国内一流”目标加速发展。中心重点开展面向人工智能、深海技术与工程、先进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相关领域颠覆性技术,开展前沿研究。
六、报名方式
本招聘公告长期有效,有意应聘者请提供完整个人简历并发至官方HR邮箱:hr1_nit@buaa.edu.cn;
邮箱主题请标注为“XX创新研究中心+岗位+姓名+硕博招聘网”
联系人:宋老师15888024668、谢老师13967874238
联系电话:0574-86001939、0574-86001938
官网:http://nit.buaa.edu.cn/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梅山街道康达路399号


应聘时请将简历抄送一份到:jiuyeqiao@eol.cn,邮件标题:应聘单位名称、姓名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宁波创新研究院
高层次人才
招聘
最新职位 更多
相关栏目
院校硕士招聘 更多>
企业硕士招聘 更多>
科研院所硕士招聘 更多>
医疗卫生硕士招聘 更多>
博士招聘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